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曹仁超:2900點始吸納


曹仁超:2900點始吸納 天贏居:立夏之日再買進

北京新浪網 (2010-04-28 08:08)

昨日兩市大幅回落,滬指一度跌穿2900點關口,最終收出帶長下影線的中陰線,報收于2907.93點,跌幅達到2.07%,成交 1334億元。從昨日盤面看,兩市出現恐慌性拋盤,27只個股跌停(含ST類個股)。而就在上周六,香港股神曹仁超在中國證券報對其的採訪中表示,短期市 場仍有較大的調整需求,並直言2900點處系分批加倉的位置。而著名博主天贏居則在昨日的收評中明確指出,近期不建議入市,待立夏(5月5日)之際再入場 抄底。
曹仁超 2890點有支撐,看好地產股
曹仁超表示,此次市場的調整時間v繾p較去年8月長,主要原因在中央政 府對地產市場收緊信貸影響。滬指的50天移動平均線在3057點、250天線在3010點,兩者已十分接近。去年8月至今所形成的敏感三角形下支援宣布失 守,短期A股或有較大幅度調整。其所擔心的『政策市』目前已出現。在熊市一期如出現50天線跌穿250天線是死亡交叉點,反之在牛市二期出現50天線跌穿 250天線只代表振蕩市繼續而非牛市死亡。他認為,未來A股市場只會延長調整期到今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最樂觀估計上証指數在2890點守穩形成小雙底 回升,最悲觀估計是跌至2639點形成大雙底然後回升。後市滬指有機會再下跌8.7%,即見2009年9月低點。不過未來也有機會上升35.4%,見 4300點。理由是過去五年A股平均PE18.8倍。建議由2900點開始分批吸納。
曹仁超表示,地產股經過下跌後,板塊指數的PE只有23.4倍,系去年4月以來的最低,意味著該板塊又到了可以投資的水平。
天贏居 立夏到達周期對稱看至3922點
而在昨日大跌後,天贏居繼續看空做空,直言『這種'輕大盤重個股」的格局已經從4月8日開始兩三周時間了,再過兩天就必須提前改變規律,主動獲利了 結。』他表示,昨日大陰線殺傷力巨大,今日上午還有慣性下跌的需求,之後再出現反抽,因此部分持股的投資者則可趁反彈機會減倉,留有籌碼等待立夏後的大盤 築底上行。
據天贏居分析,從1664點到2009年7月29日的長陰,大盤已運行了185天,而從3478點到4月26日(周一),大 盤又運行了180天,這意味著5個交易日(即5月5日立夏)前後,大盤將到達周期對稱;同樣,從1664點到3478點的189天作為參考,則大盤到5月 上旬也能達到對稱周期,然後迎來向上衝擊3922點的大波段。
短線來看,昨日指數跌破2900點後市場恐慌情緒有所加劇,目前逆市行股 存在巨大的風險,但在慣性下跌後仍有反彈需求。不建議投資者做短線反抽,以防部分投資者操作時的時間和節奏把握不好,導致5月5日後的大盤見底時手中沒有 資金可用。未來投資者應密切關注指數跌破趨勢線2904點後在2730點至2794點間的買進機會,時間仍在5月5日之後(含當天)。

2010年4月19日星期一

美股隨時跌一成

曹仁超 投資者筆記 (19/04/2010) - 美股隨時跌一成

4 月18日,周日。2007年10月我老曹持70%現金、30%股票,因為擔心熊市出現。到2008年年底已變成90%現金、10%股票。不是我老曹在 2008年減持股票,而是手上30%股票市值下跌達三分二的結果。去年年初我老曹增持股票,重返70%現金、30%股票水平。由9月起我老曹又再減持股 票,理由是2009年年初30%股票已升值一倍,令比重上升至45%股票、55%現金。目前比例是85%現金、15%股票。上述比例只適合六十歲或以上的 投資者(因為已步入退休期,投資宜保守)。如恒指重返19000點附近又再改為三七分。這種投資策略叫「水車法」。即股市低時便增持、股市高時便減持。 2007年10月起我老曹決定在股市投資最多佔全部資金30%,理由是自己已進入「輸唔起」的年紀。

投資潮流轉為「穩健」

根據CBOE股票Put/Call Ratio,美股已進入自2000年以來最樂觀水平。標普五百隻股份中,有三百零一隻出現五十二周新高。上述是極之危險的訊號,另一次較大幅度調整可能由上周五開始。美股隨時有10%或以上的下調幅度。

上周道指已升穿11000點;相反,恒生指數仍未升穿去年11月高位,二者背馳已有六個月,時間如此長是過去少見。1997/98年面對亞洲金融風暴,令 聯儲局放寬銀根,結果引發科網股泡沫。此泡沫爆破加上「九一一」事件,令聯儲局進一步放寬銀根帶來樓市泡沫。此泡沫爆破後,聯儲局又製造有史以來最大的泡 沫,就是「政府大量增加開支」,令政府債券泡沫在2009年爆破。2010年面對主權債券危機,未來又如何?

新加坡主權基金投資策略開始從哈佛式或耶魯式改變過來,理由是截至2008/09年6月止,哈佛及耶魯大學的捐獻基金投資虧損超過25%,同期美國所有大 學平均虧損只有23%。哈佛及耶魯投資策略主張前瞻;相反,牛津大學捐獻基金主張穩健,2008/09年只虧損10%。看來投資潮流由「前瞻」改為「穩 健」。

2010年第一季業績肯定較2009年同期好,相信第二、三季亦較去年同期好,至於第四季便不清楚。換言之,第二季股市仍有條件保持上落市。股市經過一年多上升後,對後市感到憂慮的人逐漸增加,例如近期公布的企業純利升幅,能否證明過去一年股價上升是「值得」的?

恐懼令智者變成愚蠢,只要克服恐懼心理,普通人亦可變成智者。

油價見87美元後又回落,短期睇83美元。貪念是令資本主義制度運行之本,沒有貪念,社會無法進步,因此我們應學習「貪得其所」,千萬不可貪勝不知輸。

中國進入高速鐵路化。此一改變令三、四個城市的勞工及廉價土地可以發揮作用,降低中國貨生產成本,令中國進入另一經濟繁榮期。上述影響於2010年已開始,短期而言,由去年11月開始的Rotation Model繼續,可維持多久則沒有人有答案。

2010年3月份美國女性服裝銷售按年上升4.2%、男性更上升9.3%、鞋類上升7%。美國企業純利由2009年第四季回升,估計2010年再升 16%。請不要忘記股價走在企業純利之前,2010年第二季股市表現是反映投資者對2010年第四季甚至2011年上半年點睇,而非過去業績。

賺錢四大要訣

利率方面,今年9月加息機會只有35.3%、11月加息機會65.6%、12月加息機會77.6%。最大可能性到2011年才加息。市場如潮汐有漲退時 間,利率亦一樣。如何捕捉漲退時間表便要高度技巧。如何趨吉避凶?亦非想像中易,因為大部分分析員都是估錯方向。上市的股票中,80%係沒有長期持有價 值,尤其是「當炒股」,一旦熱潮過去,這類「當炒股」通常都跌個四腳朝天,例如2000年的科網股及2007年的金融股。

1985年至1994年日本政府在滙率政策上的進取,令日本經濟進入二十年艱辛歲月,已成為各國央行的警戒。未來再沒有一個國家央行有膽把本國貨幣作如此大幅升值。

一、賺錢容易,蝕本難。買入一隻股票,它上升15%至20%後便可以不理,讓利潤往前跑;反之,買入一隻股票後回落15%至20%便應止蝕,但大部分投資者做唔到。因為止蝕較賺錢難許多倍。

二、賺錢不因本大,本大反而不易賺錢。

三、買賣次數少一點,每次利潤多一點。賭場唔怕「磨爛蓆」、只怕塘邊鶴。看準機會一次過大大地賺它一筆,而非每天在經紀行內炒出炒入。

四、憑感情或直覺猜測買賣遲早出事。請建立一個投資系統。一如今天的衛星導航系統,連七四七飛機在雷電交加的晚上仍可安全降落。在股市內此系統叫追隨趨 勢。請停止猜頂或估底,趨勢當它形成時加入,完成時退出。趨勢才是你最好的朋友。不要盲目相信什麼大行報告,記住Too good to be True!好的投資通常十分簡單、直接、易明及有事實做支持,含糊、扭曲或令人困擾的項目,通常都暗藏殺機。

2009年11月起,香港進入揀股唔炒市期。貨幣供應增加刺激股價短期大升,只是供求改變。股票長期是評估機器,即股價最終是由企業純利決定。短期股價上升如企業盈利追不上,最終股價仍會回落。因此由貨幣供應上升所造成的股價、樓價或金價上升,稱為資產泡沫。

美國於1913年成立聯儲局後,美國政府創造貨幣的能力仍受黃金儲備限制,到1971年8月美元與黃金脫鈎,聯儲局創造貨幣的能力才變成無限大。此乃過去 四十年美國資產泡沫接二連三出現的底因,例如七十年代的黃金泡沫、八十年代的股市泡沫、九十年代的科網股泡沫、2000年的美國房地產泡沫……。

石油界料美國衰退完結

由1971年起,每當美國面對經濟衰退,政府便增加貨幣供應令經濟再度繁榮起來,例如1974年貨幣供應大增後,經濟便強而有力地上升,但1982年那次 作用已不及1974年,1990年那次又弱一點,2002年那次甚至連失業率亦無法大幅改善(只能增加就業率1.9%,而過去幾次是8.8%)。2008 年這次更加乏善可陳。美國須增加更多貨幣供應,才能刺激GDP回升。

估計2010年全球GDP上升3.5%(OECD國家上升2.3%、新興工業國上升6.5%)。商品價格經過2009年大升後,2010年進入高價牛皮 期,因為在低利率環境下,廠商不惜增加存貨。3月份美國存油增加二百九十三萬桶,至三億五千四百二十萬桶,較五年平均數多6.5%,每天燃油消耗少 1.6%,只有一千九百萬桶。上述消息應不利油價,但卻見87美元(即2008年10月以來新高),代表石油界估計未來美國沒有衰退。低利率和低美元滙價 已把衰退趕走,更阻止通縮出現。

去年年底中國的調整政策出台後,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住宅成交額大幅下降。信貸政策方面,中央是走收緊銀根路線。過去一再提升存款準備金 率,提高二套房和三套房首付比例、利率等。今年1月更強調保障房用地不得低於住宅用地供應總量70%(即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廉租房供應量獲保障)。

房價已成為內地最熱門話題,SOHO中國(410)董事長潘石屹認為,中國住宅市場已存在泡沫,理由是土地供應不足。中國建房不缺人、鋼材和水泥,但缺地,只要政府增加土地供應便行。

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不認為中國房地產有泡沫,一、經濟高速增長;二、個人收入進入提速期;三、中國大城市本質上土地都不夠,加上地積比率只有二點五倍(香 港住宅是九倍,寫字樓十五倍);四、中國迅速城鎮化,每年增加1%,即一千萬人進城;五、在中國買房子首期不少,不像美國次按,買樓首期只需10%(或不 用付首期)。

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目前部分城市二套房首付比例60%,北京更已實施;加上中國銀行有權不貸款給炒樓者。人民銀行已有一個誠信系統,一個負面名單 系統,各銀行可以共享。在中國可以買很多幢房子,但不易獲貸款。你有錢可以自己去買,但不要向銀行借錢。只有第一間住宅才獲首期30%優惠。事後中國銀監 會發表聲明:「內地第二間住宅首期仍是40%」。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亦反駁泡沫論,只是認為現水平內地樓價有點不健康。

新華社發表文章指出,一個朋友於1989年想買住房。當時每方米1600至1900元人民幣,三十八方米少說要6萬元人民幣。當年一名大學生月入200元 人民幣,每月儲蓄50元人民幣已是極限,即要一百年才買得起樓。二十年過去了,大學生收入雖然上升十倍,至每月2000元人民幣,但樓價升幅更大。今天大 學生即使儲一百年錢,仍是買不起房子。

港人非貧無立錐之地

1980年本港樓價每方呎1100元,香港大學生初出道之時一樣買唔起樓,1983年本港樓價回落35%後又點?今天回望八十年代出身的大學生不少已成為 業主,現在香港再次流行「大學生買唔起樓」論。我們要弄清楚「居住」需要與「投資」需要。今天香港一般住宅樓仍可用每方呎二十元月租租到,加上約35%港 人住廉租屋,香港人並非「貧無立錐之地」。

決定是否買樓,應量力而為,每月供款不可超過總收入50%。過去四十年我老曹見過1973/74年樓價回落三分一,1981/82年樓價回落 40%,1997年至2003年樓價回落65%。香港樓價已連升七年(2003年下半年至今,小心七隻肥牛的故事又重演)。今天買唔起樓冇問題,日後供唔 起樓先係大件事。樓價升降由三大因素決定,即人均收入、利率高低及政府政策。過去不少大學教授因為有房屋津貼而決定不買樓,到退休之時才發現自己的退休金 買唔起一千方呎住宅。

香港樓價未來展望:一、香港人均收入進入低增長期;二、利率進入有升冇跌期;三、政府勾地政策仍支持樓價。三大因素中有兩項不利未來樓價,至於內地樓市展 望:一、人均收入進入提速期;二、城市化仍在進行中;三、利率將上升;四、政府房屋政策不明朗。四大因素中只有一項不利未來樓價。

野村資產管理香港公司認為,內地一線城市物業市場已過熱。2月5日至今SE Shang Property Index回落2.8%,而地產股跌10%亦十分多,但內地樓價3月份再升11.7%。樓價上升,地產股回落是不良訊號。投資者宜小心。許多人引用日本例 子力證中國樓市泡沫論,忘記了日本政府最大失策是短期讓日圓升幅太大(1985年8月至1994年年中,日圓由250日圓兌1美元升至79日圓兌1美 元),結果引發通縮。除非中國政府讓人民幣短期內大幅升值,才可引發中國房地產出現Boom & Bust,不然的話,內地樓價只是有點不健康而非泡沫。

上海綠地集團在延安投資72億元人民幣,突顯內地房地產加快布局三線城市作為新增長點。

2009年延安居民人均收入15253元人民幣,房價平均每方米3000至4000元人民幣,較二線城市西安每方米5800元更便宜。近年能源價格上升為延安製造一大批高收入人群,為延安房地產前景提供有利條件。內地樓市熱已旺到延安。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美暗採「資產目標」政策

曹仁超 投資者筆記 (12/04/2010) - 美暗採「資產目標」政策

4 月11日,周日。今年首季恒指跌4.1%、國企指數跌6.1%;1月底恒指曾較去年11月高點回落14%,之後才回升,主因是去年8月開始人行逐漸收緊銀 根。雖然美股繼續創新高,帶動恒指2、3月份回升,卻未能刺激恒指創新高。踏入第二季,人行會否繼續收緊銀根?由於擔心內地第二季CPI升幅可能達5%, 估計人行由去年8月開始的貨幣政策維持不變,意味第二季恒指未有能力擺脫上落市。

國情不同政策各異

美國聯儲局的政策,可能已暗地裏由過去的「通脹目標」(Inflation targeting)改為「資產目標」(Asset targeting),即美國房地產一天未止跌回升,寬鬆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中國依賴出口,故通脹對中國經濟不利;美國依賴消費,故樓價上升對經濟有 利。中美兩國國情不同,因此政策亦有異。香港股市夾在兩者之間,不知如何是好。請不要忘記大方向,即2008年起美國已進入去槓桿化時期!

今時今日作為投資者,變得多疑是無可厚非,過去有多少次自己的資本被牢牢套住?例如1997年8月、2000年3月、2007年10月……。上周美國十年 期政府債券孳息率由2008年12月的2.05厘升至4厘,證明債券熊市已於今年1月中開始(美債牛市1981年中開始、美股牛市1982年8月才開始; 美股熊市2007年10月開始、美債熊市2008年12月才開始)。債券同股市方向不一定相同,例如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方向相同,是因為美國經濟由高 通脹期走向低通脹期,此因素對兩者皆有利。2009年起美債進入熊市,因人們發現美國政府未來無法削減開支,美國政府正透過增加負債去刺激經濟,上述舉措 對股市有利、對債市不利。如政府印刷2萬億美元鈔票,可引發惡性通脹;反之,如政府只增加2萬億美元借貸,只會推高長債息率,情況有如九十年代開始的日 本。不過,2008年起美國家庭開始減債,由2007年負債佔收入96%降至2008年的94%。美國人的儲蓄率由2007年初0.1%一度升到去年5月 的6.7%,然後回落到今年2月的3.1%,估計未來將上升至7%至11%。

1997年中,我老曹認為香港黃金三十年(1967年至1997年)面臨結束;但至今仍有不少人反對上述看法,尤其在2000年及2007年這兩年。十三 年過去了,約60%投資者手上的投資項目仍未重返1997年8月水平(未計通脹)。在黃金三十年投資,可以講盲嘅投資者都賺到錢(分別只在多與少)。但過 去十三年,在投資市場賺到錢的人漸少(約佔40%)、蝕本者多(約佔60%),類似情況仍會維持多三五七年。過去十三年中,只有1998年中至2000年 3月科網股熱潮、2003年3月至2007年10月資產升值潮及2008年11月至2009年11月炒復蘇概念才容易賺錢。經濟變得如此雜亂無章,贏家自 然稀少。

自2000年起中國本土資源已無法滿足出口需求,成為全球資源的大買家。以鐵礦砂為例,全球海運量由2000年四億五千萬噸升到2009年九億噸,中國所 佔比重由2000年16%升到2009年70%。今年4月1日起每噸訂價110-120美元,較去年升80%到100%,現貨價更升至153.6美元一噸 (即第三季訂價可能進一步上升);反之,熱軋鋼每噸售價今年1月仍是530美元。中國面對原材料漲價但製成品售價升幅不大的困擾,鋼鐵廠邊際利潤收窄。上 述不是鋼鐵廠獨有問題,鋁廠亦早已面對。

中國貿盈進入收窄期

至於輕工業製品廠更為嚴重。例如2000年我老曹購買一部五十二吋Plasma超薄電視機,去年因老化而須更換。相同牌子,功能多了許多,但售價由 2000年12萬元跌至去年2.8萬元(同樣在日本製造)。我老曹相信,中國製造業的美好時光早在2007年之前已結束。2009年起中國政府希望透過房 產、金融、消費等內需推動經濟復蘇,可維持多久(香港共維持了十二年)?中國能否由一個「生產者」轉為「消費者」?

大家請記住,中國仍有六億農民每月收入少於300元人民幣。美國68%家庭是中產階級,中國中產階級人口卻不足6.8%。中國的出口優勢不是人民幣滙價偏 低,而是工資仍低。但在一孩政策下,廉價勞工成本此優勢已進入退潮期,內地十八歲至三十歲人口供應量正在減少;上述情況1981年亦曾在香港出現過。換言 之,中國開始進入工資急升期,令製成品不得不步台灣、南韓、日本等地區後塵,由勞工密集型走向資本密集型。內地勞工密集行業只有移向低勞工成本的國家如越 南、柬埔寨、巴基斯坦及印度等。未來中國外貿盈餘將進入收窄期。

美國2010/11年度財赤估計高達1.6萬億美元,相等於GDP 12%(未來十年達9萬億美元)。去年美國人稅後淨收入較08年少3.7%,連續兩年下跌。美國人重拾早已遺忘的儲蓄習慣,故此低利率時代維持的日子應較 大部分人估計長,因美國需要低美元滙價去刺激出口。1980年列根上台後,透過減稅刺激美國人借錢消費;到2010年美國已負債累累,美國人被要求重新努 力工作,奧巴馬希望未來五年美國出口額上升一倍。美滙指數自2001年7月6日121點跌至2008年3月21日70.69(目前80.76),已為出口 提供有利環境。面對中國消費市場正以年率14%速度上升,如人民幣按年升值5%,美國出口情況更為樂觀。

美國自從1937年採用凱恩斯理論後,便漸漸養成先使未來錢的習慣。雖然美國經濟已是全球第一,但消費更勁,進入1970年變得入不敷支。過去四十年美國 差不多年年財赤及貿赤,以前曾賴日圓偏低,今天則賴人民幣偏低,真正理由是美國人從出世那天開始已學曉先使未來錢,然後申請破產。美國3月份共有十四萬九 千二百六十八人申請破產,較2月份升34%,較去年同期升23%,是2005年美國修改《破產法》(Bankruptcy Code Chapter 13)以來最多。在美國申請破產太易,是造成巨大貿赤的原因。不同民族性格,形成兩國貿易差距不斷擴大。

1997年8月起投資策略是「有膽博冇膽」,例如1998年9月、2003年4月、2008年11月……這段日子可維持多久?亦是木宰羊,因為愈來愈多人掌握其中竅門。

大部分股市評論員已淪為fortune-teller(算命佬),言論大都模棱兩可,缺乏真知灼見。他們每天看茶杯裏的「茶葉」,然後決定後市點睇,第二 天又忘記自己昨天曾說過什麼,人人都在胡言亂語。去年12月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公眾人士對股市評論員信賴程度排名「尾二」(只略高於風水師),實在令評股 業者汗顏。以高盛為例,去年每股獲利22.13美元,較2008年4.47美元上升395%.而稅前利潤87%來自炒賣(trading);2010年又 如何?連大企業利潤亦過分依賴炒賣,變成可預測性甚低。

15世紀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獲南美土著Atahualpa族禮待,獲贈黃金與白銀。哥倫布回國後,西班牙派出戰船攻打當地土人搶奪金銀,一年內西班 牙利用一百五十四艘船每艘載回超過二百噸黃金或白銀,相等於整個歐洲過去開採量的五倍。西班牙突然富甲天下,便購買意大利時裝、法國工藝品、亞洲的香料及 瓷器,並興建大量別墅、建立極之瑰麗的大教堂及最大的海軍艦隊。在如此揮霍下,西班牙當時通脹率竟達400%(黃金在西班牙有如賤泥)。不出五十年,從南 美洲搶回來的金銀用得九九十十,法國因售賣工藝品給西班牙而日漸強大起來,西班牙進入沒落期。

由於法國變得強大,路易十四窮侈極欲,興建華麗的宮殿;路易十五更派兵參與美國內戰,協助打敗英軍,令美國獨立;到路易十六法國變得民不聊生,引發法國大革命,拿破崙成為新貴。最後,法軍給英國與普魯士(後來的德國)組成的聯軍打敗,英國海上稱霸,普魯士則在歐洲稱雄。

「神的眼淚」應該珍惜

不過,一山不能藏二虎,進入二十世紀,英德兩國之爭引發第一次及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兩場仗都是英國戰勝,但英國亦由此國力日衰,霸主地位由美國取代,歐 洲陸上稱雄者則為蘇聯。1989年栢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全球變成美國一國獨大。德國經歷兩次大戰後,不以武力去建立歐洲共同體,亦日漸強大起來。

中國飽受列強百年侵略,到1978年實施改革開放政策,進入大國崛起時期。五百年西,五百年東。15世紀初由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開始的西方經濟繁榮期,至2000年美國科網股泡沫爆破,是否告一段落?中國由明朝開始由盛而衰,到1978年是否進入冒起期?

至於黃金,一如Atahualpa族所說,乃「神的眼淚」凝固而成,擁有後如不好好珍惜,將是詛咒多於歡樂。美國一度是擁有最多黃金之國,但60年代開始 日漸流失;1971年8月起美元不再兌換黃金後,美元在四十年內失去96%購買力,過去四十年所謂「資產升值」,其實是美元購買力下降的結果。反之,德國 同中國手上黃金則日漸增加。

過去美元購買力下跌速度如何?以寄一封信為例,1960年在美國要郵票3美仙,1990年要25美仙,現在則要45美仙,即費用上升十五倍。再以美國房屋 為例,1970年2.66萬美元一間,1980年7.66萬美元,現在26.66萬美元一間,1970年至今升值十倍(香港1970年至今樓價上升三十 倍)。美元購買力自1970年起以每年3%速度流失(70年代較快,80年起已降至每年2%)。

道指自去年3月起出現連續十三個月上升,代表美國企業未來三至九個月情況較去年好,但這只是告訴大家2010年沒有Double Dip,而非另一繁榮期開始。兩年期TIPS(Treasury Inflation-Protected Securities)只有1.56厘,較08年6月的2.92厘進一步回落,OECD 三十個國家2月份平均核心通脹率只有1.5%。美國CPI估計將進一步回落至0.3%,歐羅區則為0.2%,因為我們已進入「低利率、低通脹率、低GDP 增長率、高失業率」,即所謂「三低一高」時代。

美股投資風險大幅提升

美國GDP由1960年5210億美元升至2009年14.2萬億美元,過去五十年美國表現的確出色,未來又如何?會否一如1990年起的日本,進入每年 GDP只有1%到2%增長期?美國就業人口由1960年少於六千萬,到2009年一億五千萬(仍有一千六百萬人失業)。過去五十年生產力的提升,令美國未 來在創造職位方面愈來愈困難,因為今天服務業已佔美國GDP 78.2%。美股經過去年3月至今上升,未來投資風險已大幅提升,回報率則大減。

1982年8月道指P/E只有六倍,2000年3月升至四十三倍,結束美股牛市。雖然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道指上升,但P/E最高時亦只有 二十八倍,2009年3月一度降至十五倍,然後反彈到2010年4月的二十二倍。如參考1966年至1982年大調整市,美股完成反彈後,應再反覆回落至 2015至2020年才完成調整。未來五至十年美國進入「三低一高」時代,美股則進入低P/E時代。

1982年至2007年的香港經濟轉型期有美股大牛市配合;反之,2009年起的中國經濟轉型期,卻須面對美國進入去槓桿化時代。因此,中國經濟轉型相較香港艱辛許多。

歷史證明,恒指平均P/E在十八倍至二十二倍結束牛市機會很大,平均P/E在八倍至十二倍則結束熊市機會很大。因此,歷來便有十八倍P/E減持論(即恒指P/E一旦高出十八倍便分段減持)及十二倍P/E增持論(即恒指P/E一旦低於十二倍便逐步增持)。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避熱趨冷 投資之道

曹仁超 投資者筆記 (07/04/2010) - 避熱趨冷 投資之道

4月6日,周二。復活節剛過,我老曹正好利用假期整理一下手上資料,順便糾正一下大部分人的謬論,證明所謂「投資專家」的推介成績如何。

過去十三年投資專家大力推介的大熱門股,原來都跑輸大市,持有十三年仍有虧損【表】;反之,1997年很少人留意的江西銅業(358)、青島啤酒 (168),尤其是海螺水泥(914),升幅卻極之驚人。我老曹在此提點大家──不要追熱門股,今天的冷門股才可能是未來十年升幅極大的股份。





美元調整後將恢復強勢

去年12月開始,投資大方向是在美元強勢下就商品、黃金、債券、股票及房地產等制定投資策略。去年12月我老曹提議減持商品、黃金及債券,至於股票則是 「Buy on dip」,並估計恒指在19000點至23000點之間上落。上月美國通過醫療改革,長期不利美元,上述影響應長達未來幾個世紀;最近外滙市場把握上述機 會壓一壓美滙,但相信美元很快又再恢復強勢。

過去十年,真正出現牛市的是天然資源及新興市場(例如金磚四國);OECD國家股市由日本、美國到歐洲,都只是上落市,沒有出現真正牛市。今天連天然資源 價格亦不便宜,新興市場股票亦一樣。經過去年反彈後,由於巴西及俄羅斯過分依賴天然資源,相信係咁先;中國逐漸失去廉價勞動力優勢;印度股市亦不便宜。 2009年起最大改變是中國由出口大國改為消費大國,去年美國人消費10萬億美元、中國人消費1.75萬億美元,未來十年中國人消費每年可上升20%,形 成電視機、電子消費品、汽車、房屋等需求十分殷切。可惜這類股份目前P/E已太太太太高矣。

去年股市上升,是中、美、英、日及更多國家央行大合奏,齊齊向金融市場注資的結果,促成股市狂升。今年4月又如何?經過2007-08年狂瀉,以及去年3月至今年3月大升後,相信道指亦由狂跌暴升期重返平淡無奇期。

4月宜停一停、抖一抖

食有時,睡有時。去年3月通街都是便宜貨可撿,今年3月能夠買得落手的股份已不多。我老曹認為,超過三分二股份已昂貴,餘下三分一或多或少有些缺點。4月或者是停一停、抖一抖的日子。

許多人都希望學習投資技巧,不少人更開班授徒。其實,要做投資明星,適當培圳是必需,其餘則講天分。每年無綫電視藝員訓練班有多少人畢業?但有多少個周潤 發、劉德華?二、三十歲的人或者需要培訓學習投資技巧,但五、六十歲後的成功投資者,其買賣方式許多時同他的生活態度接近,一切皆如此自然,而非睇什麼走 勢。

中國自1979年取得美國最優惠國地位,人民幣1994年同美元掛鈎……。可以講,中美關係愈來愈密切。自2007年10月開始美國出現次按危 機,2008年中國大量工人失去職位,同年11月中國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刺激方案,到2010年1月中國同東盟互訂自由貿易協議;換言之,自2009年開 始,中美關係又開始疏離。去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今年美國向台灣售武、奧巴馬接見達賴喇嘛,以及Google退出中國、人民幣滙價之爭等等等等,中 美經歷三十年良好關係後,目前又進入疏離期。中國能否不再依賴美國市場為GDP提供增長動力,改為依賴內需及新興市場(例如東盟)?目前仍然言之過早。

中國仍有十多年繁榮期

外國評論員認為,中國目前經濟情況類似1920年代美國或1980年代日本;利用偏低滙價及高速城市化,令GDP高速增長,最終引發1929年華爾街危機 或1990年日股熊市。有意見認為2007年是A股高峰期,到2009年中國房地產狂升已是強弩之末,中國經濟進入外強中乾期。我老曹不同意上述分析,因 目前中國經濟只是類似1980年代香港的經濟轉型,由依賴出口轉為依賴消費,應該還有十多年經濟繁榮期。

日本房地產早在1960年代已開始快速上漲,迎來戰後第一輪繁榮期,到1985年日本房地產市場已經歷了兩輪繁榮期,然後進入第三次繁榮期。反觀中國房地產大規模市場化1998年才開始,即使把1980年至1998年那次亦算進來,亦只是進入第二輪繁榮期。

1985年至1994年日圓升值200%,2005年至2007年人民幣只升值22%。1985年日本人均收入相當於當年美國人63.8%,1987年已 超過美國,1994年更達美國人均收入的一點五倍(來自日圓升值);反之,2009年中國人均收入只等於美國人10%,在可見將來亦不可能超過美國。

然而,今天中國樓市確有泡沫存在,如不好好化解,必然影響經濟健康,一如1981年香港,但絕非1990年日本。

1929年華爾街危機後,凱恩斯主張政府大量增加開支去填補私人消費及企業投資的減少,並在1933年將自己的主張寄給新上台的美國總統羅斯福,1934 年獲接見。不過,凱恩斯的主張到1937年才付諸實行,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風行全球,直到七十年代引發惡性通脹為止。其後以佛利民為首的貨幣學派抬 頭,1980年被新上台的列根總統採用……。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政府財赤達GDP 5.6%,十倍於危機之前,凱恩斯理論又再盛行。

去年3月開始美股又上升,踏入今年4月,我們是否面對美股反彈完結篇?過去一年美國人均收入減少1.7%、消費品升1.3%,道指卻由去年3月至今上升超過70%,主因是政府動用接近1萬億美元資金救市。去年美元滙價回落,但去年12月起又回升。

美國十年期債券息率見3.87厘,但由去年11月3.23厘至今已上升20%(如同2008年12月的2.03厘比較,債券跌幅不細也);技術上看,如升穿4厘息便十分麻煩。反之,美債息率由2厘升至4厘這段時期,雖然不利債券,卻有利股市(資金由債市流向股市)。

市場估計,聯儲局同歐洲央行到明年才會加息,但今年4月起不再向金融市場注資,情況有如去年8月中國人行的做法(寬中帶緊的貨幣政策)。估計今年全球 GDP上升4.2%(美國2.8%、歐洲1%、亞太區不包括日本8.9%)。通脹方面,中國及亞太區升幅較大,美國及歐洲則不大。未來股市出現大幅上升的 機會只有20%,因為美國負債太重,而且信貸市場仍未復元,加上刺激經濟政策已用盡。歐洲面對消費力疲弱,亦看不到有大作為。日本似好非好、似淡非淡,仍 面對通縮壓力,而且政府負債太重。中國仍在努力解決過熱問題,貨幣政策仍在逐步收緊中。香港房地產則面對另一泡沫,政府正開始着手應付。

股市升跌繫貨幣供應而非利率

常記「三R」理論──即Right time, Right place, Right thing。例如2000年買金,2003年買豪宅,2009年進軍資源股、內房股、內銀股。

2001年上半年我老曹曾批評那些「銀行加息股市跌,銀行減息股市升」的理論,因事實並非如此。例如2001年1月至03年6月美國減息,美股到2002 年10月才上升,港股到2003年4月才上升。2004年7月起美國一直加息至07年初,美股同港股在這段日子卻大升。2007年9月美元開始減息至08 年12月,美股卻一直下跌至09年3月。上述事實粉碎了「銀行加息股市跌,銀行減息股市升」論!

到今年又有人在電視台上說「加息股市才上升,減息令股市下跌!」有時真的被這些「財經演員」激死!

其實,答案早在1973年出版的 The Stock Market: Theories and Evidence 一書內,該書由芝加哥大學教授James H. Lorie聯同另一位芝大副教授Mary T. Hamilton所撰。兩位教授分析過去一百年美股表現後,結論是貨幣供應改變而非利率升降,才是影響股市升降的真正原因。由放鬆貨幣供應到股市上升,其 時差可以從零到二十一個月,平均是八點八個月。反之,由收緊貨幣供應到股市下跌,其時差由零到十一個月,平均六個月。1929年9月華爾街發生危機後,聯 儲局要到1932年3月才開始放寬銀根,令道指到1932年6月才止跌回升,即使1929年9月至1932年利率不斷下降。到1936年7月,聯儲局又再 抽緊銀根,到1937年3月股市又回落。聯儲局到1937年12月再放寬銀根,美股要到1938年5月才止跌回升。

濫發貨幣未必觸發CPI上升

不過,這次貝南奇在2007年9月已開始放寬銀根,為何美股要到2009年3月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才上升,時差竟達十八個月?The Stock Market一書不是認為:一、利率升降不能影響股市升降;二、貨幣供應改變可令股市升降嗎?2001年9月日本政府推出量化寬鬆政策,為何日股並沒有止 跌回升?另一位作家David Durand在Growth Stocks and the Petersburg Paradox一書中認為:股價除了受貨幣政策影響外,更受P/E及純利增長率影響。在高P/E及企業純利增長回落期,即使增加貨幣供應亦不能改變股市方 向,上述便可解釋2001年日本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卻未能令日股上升的理由,以及2007年9月聯儲局雖然立即放寬銀根,股市亦只升多兩個月便大幅回落的理 由,因為2007年10月股市P/E太高及企業純利進入回落期,令放寬貨幣政策失去效用。

事實上,在高利率期一樣可以出現經濟泡沫,例如1970年代;在低利率期一樣可以沒有經濟泡沫,例如三十年代的美國。透過增加貨幣供應令股市上升,必須有 以下條件配合才可︰A. 股市處於較低P/E水平;B. 企業在可見將來純利進入上升期。在兩大條件配合下放寬銀根,股市才可止跌回升。

許多人擔心美國貨幣供應大升後遲早引發通脹(指消費物價指數上升),不少人更以1970至80年金價由35美元升上850美元作為藍本。1979年底雪茄 伏上台,到1981年把利率抽升到CPI升幅之上2厘,才成功控制美國通脹率。七十年代美國的經驗令人們認為︰政府增加貨幣供應必然引發消費物價指數上 升,利率必須維持高於CPI升幅2厘才能壓制通脹率。上述又是以偏概全的觀念,因為在五、六十年代美國政府一樣濫發貨幣,卻沒有引發CPI大幅上升。

另一以偏概全的觀念是︰增加貨幣供應必然造成資產泡沫,例子如1985至89年日本以及2005年8月至07年10月的中國。真的嗎?但2001年日本政府推出量化寬鬆政策後,為何沒有引發另一場資產泡沫?2007年12月美國政府大量增加貨幣供應,亦沒有帶來資產泡沫。

貨幣流速影響更大

通貨膨脹其實是指流通貨幣增加,而非指消費物價指數上升。1914年聯儲局未成立前,美國實行金本位,理論上應該沒有通脹,但1913年前美國消費物價指 數仍有升有跌。美國聯儲局成立後,理論上今後應沒有通縮,各位又如何解釋1930年至1939年的通縮?事實上,政府增加貨幣供應,上述貨幣如用作購買黃 金則令金價升,如購買商品則令商品價升,如買物業則樓價升。在新興國家,由於不少人仍需要多買食物、衣服等必需品,貨幣供應一旦增加,CPI亦必然上升。 反之,在發達國家,新增貨幣極少用作增加購買食物、衣服等生活必需品,因此即使貨幣供應大升,CPI升幅仍極之有限,例如去年3月起美國新增貨幣便主要用 作購買股票。較貨幣供應影響力更大的是貨幣流速(即金錢從甲手裏流向乙,再流向丙……),上述對CPI的影響力大於貨幣供應。貨幣流速又往往受資產價格升 降影響,例如1997年8月至2003年4月香港因樓價回落令香港貨幣流速大減,繼而引發通縮。

成功在於決策與堅持

收到一位年輕讀者來信。他自認讀書成績不好,但對財經興趣十分大,每天花六小時或以上看財經節目、聽財經電台及看財經報紙,並希望我老曹收他為徒。這位年 輕人所犯的錯誤就是太注意財經新聞(Too much attention given to Financial Media),我老曹以此為職業才須如此。作為一般投資者,每天花三十分鐘注意財經新聞已經足夠。成功的投資在於「決策」與「堅持」,例如2009年3月 港股出現一浪高於一浪後,你有沒有買股票後一直堅持,直到趨勢改變為止?每天花六小時看財經相關電視節目或聽電台或睇報紙,反會令自己心情十五十六,無法 堅持下去。賣出甲股(因有利可圖)買入乙股,最後留下的投資全部都是蝕本貨;當股市開始下跌時,由於不肯止蝕令虧損日漸擴大,此乃80%投資者常犯錯誤。 割掉虧損、留下賺錢項目,是投資入門的第一步,但多少人做得到?「追落後」乃投資者常犯錯誤,但對「underperform」的股份 overconfidence,卻是人之常情也。




家婆無謂挑剔媳婦

曹仁超 投資者筆記 (02/04/2010) - 家婆無謂挑剔媳婦

4月1日,周四。復活節假期將至,除了假期版外,「投資者筆記」將會在假期後下周三刊登,請各位讀者留意。

許多基礎分析投資者對近期各國央行濫發貨幣存有戒心,擔心惡性通脹重臨。這種心理,我老曹十分理解,但我老曹認為,這次刺激政策只會帶來資產價格上升(例 如商品、黃金、石油以至樓價),但不會引發惡性通脹,亦不會出現類似日式通縮,因為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將本國貨幣大幅升值200%(1985至94年日圓除 外)。或者可以說,我們已重新進入滯脹期,類似1966至71年美國。短期而言,市場對主權債券違約的憂慮下降,私人銀行將取代中央銀行成為債券大買家。 中國政府為冷卻GDP高速增長(10%或以上),進一步抽緊銀根難免,令A股短期仍難大升,但目前已在蓄勢中,各位可利用這段日子吸納更多國企、紅籌及內 房股。我們正進入低通脹、低GDP增長的時代,只有個別股份能有出色表現,其餘皆進入牛皮市。「發達容易,搵食艱難」日子重臨也!

樓價極受政策影響

Follow the market, and keep a close eye on your stocks。上述投資法正取代價值投資法。葛拉罕的著作Security Analysis在1934年出版,至今已賣出超過一百萬冊。另一本較淺顯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在1949年出版,而畢非德在1950年畢業,那段日子大部分美股仍十分便宜。不過,踏入2000年,過去十年內有五年平均P/E超過四 十倍,在如此高P/E環境下再用價值投資法,成績難以理想(過去十年道指並沒有多少升幅)。2010年起美國在如此高負債下,前景令人擔心。1960年代 美國每增加1美元新貸款,可令GDP增加1美元;但到2009年,每增加1美元新貸款,對GDP已無甚影響。美國到了負債飽和點(debt saturation),即美國政府已不能透過增加負債去刺激GDP增長,情況同1990年起的日本相似。過去一百年,美國樓價大部分日子升幅只是略高於 通脹,只有1996至2006年樓價才狂升,然後泡沫爆破。

如參考德國例子,樓價上升並非必然。從1977年至今,德國房價平均只上升60%,同期人均收入上升三倍,即德國房價平均每年只上漲1%。2006及07 年我老曹出售在英國的住房投資,曾經打算投資德國柏林,2006年起便收集及研究該國資料:一、德國每年有二十五萬套新公寓完工,是擁有最詳盡建屋規劃的 國家之一。二、德國實行「先存後貸」合同儲蓄計劃,即買樓者先存入樓價50%才獲貸款,固定利率年期平均十一年半,即如你決定買樓,可以先行存款,直到存 款相當於樓價50%便可買樓;存款是固定利率,貸款亦是固定利率,沒有變化。三、只有42%家庭擁有自住物業,其餘58%租樓(年輕人77%租樓),由於 供應充足,樓價平均每年只升1%,置業只作為自住,不能博資產升值。四、可以「自建房」及「合作建房」,即一批人加起來向政府買地自行興建,完成後「分 樓」,又或一幢大廈業主合作將它重建然後「分樓」。地產商所訂樓價如超出「合理房價20%」便構成違法行為,可告上法庭,不但罰款,而且負刑事責任。五、 物業交易政府抽1%到1.5%不動產稅、3.5%交易稅;如有利潤抽15%盈利稅,租金收入抽25%利得稅,房屋管理、維修費用由業主負責。

德國的樓市情況,證明樓價極受政策影響,而非其他因素。政府完全有能力阻止樓價上升(甚至推冧樓價,例如1997年特區政府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反之,政府卻沒有能力阻止樓價回落(例如日本)。反觀股票市場,永遠充滿機會。

美樓按息率勢上調

2006年美國住房高潮至今,樓價已回落約30%。2007年下半年政府透過大幅減息製造虛假需求,去年3月更透過資金泛濫去支持樓價。雖然如此,仍有五 百萬間房屋被接管,而且有25%業主資不抵債,未來三至五年將再有五百萬間房屋被接管。上述情況大大影響經濟復蘇速度,因為沒有樓價支持的經濟復蘇並不長 久。最近三個月,美國新屋及二手樓的銷情又再慢下來,擔心去年美國樓價回升的需求主要來自政府提供8000美元稅務優惠,一旦停止,樓市回復死氣沉沉。至 於聯儲局購入按揭證券至今年3月底結束,估計4月1日後,樓按利率將上調。

政府鼓勵市民置業是否良策?這在國際間已引起爭論。過去日本政府一直鼓勵置業,1990年超過70%日本家庭擁有自住物業,但過去二十年日本樓價下跌 70%,令日本人消費下降、企業投資減少。1997年8月香港小業主人數超過一百萬,當樓價自1997年8月急跌至2003年7月,這一百萬小業主亦怯於 消費,令香港經濟出現不景氣。直至2003年7月中央政府批准內地人來港自由行消費,而且2003年9月特區政府推出「孫九招」,用勾地表代替定期拍賣土 地,加上美股自2002年10月起上升、美元利率下降到只有1厘等因素加起來,本港樓價才止跌回升,至今升幅130%左右(豪宅升幅更達200%)。

負利率時代重臨中國

在1914年前的英國金本位時代,英國年通脹率介乎負數到6%。1971年8月美國脫離金本位後,美國最高通脹率曾達14%,2008至09年則一度出現 負數。經濟學家認為,最佳的年通脹率是2%到4%。過去貝南奇曾訂下目標通脹率2%,認為通脹率一旦低於2%對經濟不利,一旦高於4%又擔心通脹失控。

人行決定中國CPI升幅接近3%才加息。內地2月份CPI較去年同期上升2.7%,是十八個月內首次CPI升幅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即負利率時代重臨中 國!情況有點類似2007年。內地2月份CPI升幅,其實有季節因素在內。受天氣影響,中國通脹高潮估計在今年6、7月出現。換言之,人民幣加息最大可能 性在年中出現。

回顧1971年起美元同黃金脫鈎後,七十年代危機是因為惡性通脹,引致1981年美元利率曾狂升至22厘;其後所有危機都同資產膨脹有關,而非同通貨膨脹 (CPI大幅上升)有關。回看日本八十年代至今經濟盛衰的成因:一、過分依賴出口市場去消化本身的過剩生產力;二、出口賺回來的錢變成儲蓄而產生大量資 金,產生貨幣升值預期,吸引外資流入,推動本國資產價格上升而產生泡沫;三、泡沫爆破令人民消費下降,企業投資減少而引發衰退。

金管局新任總裁陳德霖在去年12月舉辦之「香港經濟峰會2010」中指出,近代社會最大風險不再是通脹,而是資產膨脹,例如1997年、2000年、 2007年危機的產生,都同資產膨脹有關。1985年至1990年日本的情況告訴大家──貨幣升值與加息並不能阻止資產膨脹出現,抽緊銀根則有點用,例如 去年8月人行已開始抽緊銀根,去年11月開始本港金管局亦從市場抽走資金,而美國今年4月1日開始加入。

任何事物都有循環周期,CPI亦不例外。1994年起日本是OECD中最先進入CPI穩定或回落期的國家,但2010年日本物價反較1994年那年低。 2008年起,美國同歐洲亦進入CPI穩定期,戰後長達六十多年的西方國家CPI大升期結束,理由是大量銀行倒閉,債券出現無法履行合約,例如通用汽車、 房利美、房貸美及不少大企業皆無法清還負債,令過千億計美元資產突然消失。去年美國家庭負債較08年下跌1.7%,是1945年以來首次。去年第四季美國 人儲蓄率4%,估計將進一步上升。美國是否步入通縮期?

美國領導全球地位動搖

過去一百年是美國領導整個工業化國家的時代,最先是創新科技,1966年起是排山倒海的信貸擴張、美元泛濫全球,直到2007年次按危機爆發。2009年 再一次美元泛濫,但這一次只能刺激全球股市上升。看來,美國領導全球工業國的地位已出現動搖,過去英、美兩國消耗全球70%儲蓄的時代亦開始結束。

如果你在1950年前後出生,恭喜你成為戰後最受惠一代(尤其在香港生活,既沒有戰亂,亦沒有天災)。如果你在1970年前後出生,叫做「X」一代,你有 愉快童年及接受高深教育的機會,但到社會做事卻災難處處,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2007年次按危機。如果你在1990 年前後出生,則面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及1950年前後出生一代步入退休期,愈來愈多港人超過六十五歲,香港高薪職位愈來愈少(2010年全港只有九萬個年 薪100萬元或以上的職位),90年前後出生的你恐怕將成為「迷失世代」。而1950年前後出生者,則正在研究退休後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

沃爾瑪前主席Sam Walton的成功,是找出如何將美國消費者由市區引向郊區;到今天,美國人已習慣到近郊的沃爾瑪大包小包購物。1980年(當時沃爾瑪已上市十年)如你 投資1萬美元在沃爾瑪,三十年後今天市值高達350萬美元,平均每年上升22%,理由是Sam Walton看到美國人消費習慣改變。同樣情況,在1980年如你投資1萬美元在Nike,今天市值100萬美元。還有星巴克、FedEx、UPS、 eBay、Google……。

找出中國的明日之「升」

連美國如此成熟的經濟,發達機會仍然如此多,年輕的香港人怎麼認為香港未來沒有機會?只要找出一種新的處事方法,你便可能發展出中國的沃爾瑪;找出一種新 的生活態度,你可能發展出中國的星巴克;又或者帶來新的事業,例如中國的聯邦快遞、UPS、eBay、Google。顧客永遠是皇帝,最重要是如何能更好 地服務他們。例如Apple推出手機,令該股股價五年內上升435%。如你2002年7月投資Marvel,該公司日後竟能將漫畫變成大電影,包括 Spiderman、X-Men、Iron Man,而投資5萬美元在其身上,日後被迪士尼收購,將可收回81.4萬美元,上升十五點三倍!今天的投資策略便是買入這類高增長股,然後睇住它日漸長大 (萬一事與願違,便止蝕離場)!而不是買「過氣明星股」。投資是買未來,不是買過去。名氣愈大的股份,愈沒有投資價值。

據2009年美國統計數字,擁有財富超過10億美元或以上的家庭,去年財產總值升54%;至於財富少於100萬美元的家庭,去年財產總值只升5.8%。因 擁有10億美元或以上者主力投資股票,而財產不足100萬美元者主力仍在自住物業,但去年美國住宅樓價續跌。資本主義制度雖令GDP增長率較社會主義快, 但最大受惠者一定是富人而非普通人。發達容易、搵食艱難。如果1986年3月13日微軟上市時(當時每股21美元)買入一千股(21000美元),經過六 次拆細,今天已擁有1400萬美元財富,升值七百四十六倍;如在思科上市時投資10000美元,今天值992萬美元;如在2004年5月投資 Priceline.com,至今升值802%;如在2003年3月投資Quality Systems,至今升值1185%;2002年6月投資Marvel,至今升值1388%,還有Apple、eBay、騰訊、比亞迪……。

由1967年出社會做事開始,過去四十多年我老曹錯過的發達機會較掌握到的更多。例如金價由35美元升至850美元、樓價由67元一呎升到12000元一 呎、恒生指數由100點(因1970年1月才有恒指)升上32000點;1999年油價由10美元一桶升上147美元……東莞地皮由1995年的3萬元人 民幣一畝,升到今天300萬元人民幣一畝!在正確時刻正確地點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place, in the right time!),便可發達!2007年10月亦有人透過拋空美國金融股,到2008年底在一年內賺進幾十億美元。換言之,任何時刻都有發達機會。今時今日一 個大學生欲找一份月入12000元的工卻十分困難,今天如此,十年前亦如此。四十多年前我老曹剛離開學校時,作為一位英文中學畢業生,欲找一份300元月 薪的工,一樣十分困難。

三十歲前屬示威抗議主力

1970至99年,在六十七個國家中發生80%公民與政府衝擊中,有60%示威人口都是三十歲或以下。上述數字證明不是「80後」有問題,而是「30歲 前」有問題,即三十歲或以下的年輕人,無論在過去或現在、在什麼國家,都是對社會現狀不滿的主力。「50前後」一代在七十年代那時,何嘗不是走上街頭要求 「中文合法化、反貪污捉葛柏、支持元州仔漁民上岸、反對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七十年代示威抗議的年輕一代,今天已成為香港建制派的中堅分子,反過來 指摘「80後」?!這情況有如「婆媳問題」,做家婆的經常對兒子的老婆挑挑剔剔,做媳婦的亦對家婆看不順眼;直到媳婦自己做了家婆後,又會對自己兒子的老 婆同樣挑剔。七十年代我們是青年,曾對社會現狀不滿而示威抗議。今天我們成為建制派的一分子,面對青年人對今天社會現狀不滿而示威,為何不同情他們,反而 指摘他們?今天我們都做了別人的家婆,為何挑剔自己的媳婦?難道我們忘記了自己做人媳婦甚艱難的日子?

全球只有2%人口懂得如何建立財富,其餘98%人口皆不擅理財,形成整個社會氣氛對有錢人存有敵意。例如富人被政府抽最多的稅,卻成為政客經常攻擊的目 標,連平民亦憎人富貴;經濟下沉時,損失最大的亦是富人,但社會反認為富人應負擔更多更多。財富招人妒,因此財不可露眼。千萬不可誇富,保持低調乃最佳策 略。財富累積慢如蝸牛,失去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