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家婆無謂挑剔媳婦

曹仁超 投資者筆記 (02/04/2010) - 家婆無謂挑剔媳婦

4月1日,周四。復活節假期將至,除了假期版外,「投資者筆記」將會在假期後下周三刊登,請各位讀者留意。

許多基礎分析投資者對近期各國央行濫發貨幣存有戒心,擔心惡性通脹重臨。這種心理,我老曹十分理解,但我老曹認為,這次刺激政策只會帶來資產價格上升(例 如商品、黃金、石油以至樓價),但不會引發惡性通脹,亦不會出現類似日式通縮,因為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將本國貨幣大幅升值200%(1985至94年日圓除 外)。或者可以說,我們已重新進入滯脹期,類似1966至71年美國。短期而言,市場對主權債券違約的憂慮下降,私人銀行將取代中央銀行成為債券大買家。 中國政府為冷卻GDP高速增長(10%或以上),進一步抽緊銀根難免,令A股短期仍難大升,但目前已在蓄勢中,各位可利用這段日子吸納更多國企、紅籌及內 房股。我們正進入低通脹、低GDP增長的時代,只有個別股份能有出色表現,其餘皆進入牛皮市。「發達容易,搵食艱難」日子重臨也!

樓價極受政策影響

Follow the market, and keep a close eye on your stocks。上述投資法正取代價值投資法。葛拉罕的著作Security Analysis在1934年出版,至今已賣出超過一百萬冊。另一本較淺顯的The Intelligent Investor在1949年出版,而畢非德在1950年畢業,那段日子大部分美股仍十分便宜。不過,踏入2000年,過去十年內有五年平均P/E超過四 十倍,在如此高P/E環境下再用價值投資法,成績難以理想(過去十年道指並沒有多少升幅)。2010年起美國在如此高負債下,前景令人擔心。1960年代 美國每增加1美元新貸款,可令GDP增加1美元;但到2009年,每增加1美元新貸款,對GDP已無甚影響。美國到了負債飽和點(debt saturation),即美國政府已不能透過增加負債去刺激GDP增長,情況同1990年起的日本相似。過去一百年,美國樓價大部分日子升幅只是略高於 通脹,只有1996至2006年樓價才狂升,然後泡沫爆破。

如參考德國例子,樓價上升並非必然。從1977年至今,德國房價平均只上升60%,同期人均收入上升三倍,即德國房價平均每年只上漲1%。2006及07 年我老曹出售在英國的住房投資,曾經打算投資德國柏林,2006年起便收集及研究該國資料:一、德國每年有二十五萬套新公寓完工,是擁有最詳盡建屋規劃的 國家之一。二、德國實行「先存後貸」合同儲蓄計劃,即買樓者先存入樓價50%才獲貸款,固定利率年期平均十一年半,即如你決定買樓,可以先行存款,直到存 款相當於樓價50%便可買樓;存款是固定利率,貸款亦是固定利率,沒有變化。三、只有42%家庭擁有自住物業,其餘58%租樓(年輕人77%租樓),由於 供應充足,樓價平均每年只升1%,置業只作為自住,不能博資產升值。四、可以「自建房」及「合作建房」,即一批人加起來向政府買地自行興建,完成後「分 樓」,又或一幢大廈業主合作將它重建然後「分樓」。地產商所訂樓價如超出「合理房價20%」便構成違法行為,可告上法庭,不但罰款,而且負刑事責任。五、 物業交易政府抽1%到1.5%不動產稅、3.5%交易稅;如有利潤抽15%盈利稅,租金收入抽25%利得稅,房屋管理、維修費用由業主負責。

德國的樓市情況,證明樓價極受政策影響,而非其他因素。政府完全有能力阻止樓價上升(甚至推冧樓價,例如1997年特區政府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反之,政府卻沒有能力阻止樓價回落(例如日本)。反觀股票市場,永遠充滿機會。

美樓按息率勢上調

2006年美國住房高潮至今,樓價已回落約30%。2007年下半年政府透過大幅減息製造虛假需求,去年3月更透過資金泛濫去支持樓價。雖然如此,仍有五 百萬間房屋被接管,而且有25%業主資不抵債,未來三至五年將再有五百萬間房屋被接管。上述情況大大影響經濟復蘇速度,因為沒有樓價支持的經濟復蘇並不長 久。最近三個月,美國新屋及二手樓的銷情又再慢下來,擔心去年美國樓價回升的需求主要來自政府提供8000美元稅務優惠,一旦停止,樓市回復死氣沉沉。至 於聯儲局購入按揭證券至今年3月底結束,估計4月1日後,樓按利率將上調。

政府鼓勵市民置業是否良策?這在國際間已引起爭論。過去日本政府一直鼓勵置業,1990年超過70%日本家庭擁有自住物業,但過去二十年日本樓價下跌 70%,令日本人消費下降、企業投資減少。1997年8月香港小業主人數超過一百萬,當樓價自1997年8月急跌至2003年7月,這一百萬小業主亦怯於 消費,令香港經濟出現不景氣。直至2003年7月中央政府批准內地人來港自由行消費,而且2003年9月特區政府推出「孫九招」,用勾地表代替定期拍賣土 地,加上美股自2002年10月起上升、美元利率下降到只有1厘等因素加起來,本港樓價才止跌回升,至今升幅130%左右(豪宅升幅更達200%)。

負利率時代重臨中國

在1914年前的英國金本位時代,英國年通脹率介乎負數到6%。1971年8月美國脫離金本位後,美國最高通脹率曾達14%,2008至09年則一度出現 負數。經濟學家認為,最佳的年通脹率是2%到4%。過去貝南奇曾訂下目標通脹率2%,認為通脹率一旦低於2%對經濟不利,一旦高於4%又擔心通脹失控。

人行決定中國CPI升幅接近3%才加息。內地2月份CPI較去年同期上升2.7%,是十八個月內首次CPI升幅高於一年期存款利率,即負利率時代重臨中 國!情況有點類似2007年。內地2月份CPI升幅,其實有季節因素在內。受天氣影響,中國通脹高潮估計在今年6、7月出現。換言之,人民幣加息最大可能 性在年中出現。

回顧1971年起美元同黃金脫鈎後,七十年代危機是因為惡性通脹,引致1981年美元利率曾狂升至22厘;其後所有危機都同資產膨脹有關,而非同通貨膨脹 (CPI大幅上升)有關。回看日本八十年代至今經濟盛衰的成因:一、過分依賴出口市場去消化本身的過剩生產力;二、出口賺回來的錢變成儲蓄而產生大量資 金,產生貨幣升值預期,吸引外資流入,推動本國資產價格上升而產生泡沫;三、泡沫爆破令人民消費下降,企業投資減少而引發衰退。

金管局新任總裁陳德霖在去年12月舉辦之「香港經濟峰會2010」中指出,近代社會最大風險不再是通脹,而是資產膨脹,例如1997年、2000年、 2007年危機的產生,都同資產膨脹有關。1985年至1990年日本的情況告訴大家──貨幣升值與加息並不能阻止資產膨脹出現,抽緊銀根則有點用,例如 去年8月人行已開始抽緊銀根,去年11月開始本港金管局亦從市場抽走資金,而美國今年4月1日開始加入。

任何事物都有循環周期,CPI亦不例外。1994年起日本是OECD中最先進入CPI穩定或回落期的國家,但2010年日本物價反較1994年那年低。 2008年起,美國同歐洲亦進入CPI穩定期,戰後長達六十多年的西方國家CPI大升期結束,理由是大量銀行倒閉,債券出現無法履行合約,例如通用汽車、 房利美、房貸美及不少大企業皆無法清還負債,令過千億計美元資產突然消失。去年美國家庭負債較08年下跌1.7%,是1945年以來首次。去年第四季美國 人儲蓄率4%,估計將進一步上升。美國是否步入通縮期?

美國領導全球地位動搖

過去一百年是美國領導整個工業化國家的時代,最先是創新科技,1966年起是排山倒海的信貸擴張、美元泛濫全球,直到2007年次按危機爆發。2009年 再一次美元泛濫,但這一次只能刺激全球股市上升。看來,美國領導全球工業國的地位已出現動搖,過去英、美兩國消耗全球70%儲蓄的時代亦開始結束。

如果你在1950年前後出生,恭喜你成為戰後最受惠一代(尤其在香港生活,既沒有戰亂,亦沒有天災)。如果你在1970年前後出生,叫做「X」一代,你有 愉快童年及接受高深教育的機會,但到社會做事卻災難處處,包括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2007年次按危機。如果你在1990 年前後出生,則面對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及1950年前後出生一代步入退休期,愈來愈多港人超過六十五歲,香港高薪職位愈來愈少(2010年全港只有九萬個年 薪100萬元或以上的職位),90年前後出生的你恐怕將成為「迷失世代」。而1950年前後出生者,則正在研究退休後如何保護自己的財富。

沃爾瑪前主席Sam Walton的成功,是找出如何將美國消費者由市區引向郊區;到今天,美國人已習慣到近郊的沃爾瑪大包小包購物。1980年(當時沃爾瑪已上市十年)如你 投資1萬美元在沃爾瑪,三十年後今天市值高達350萬美元,平均每年上升22%,理由是Sam Walton看到美國人消費習慣改變。同樣情況,在1980年如你投資1萬美元在Nike,今天市值100萬美元。還有星巴克、FedEx、UPS、 eBay、Google……。

找出中國的明日之「升」

連美國如此成熟的經濟,發達機會仍然如此多,年輕的香港人怎麼認為香港未來沒有機會?只要找出一種新的處事方法,你便可能發展出中國的沃爾瑪;找出一種新 的生活態度,你可能發展出中國的星巴克;又或者帶來新的事業,例如中國的聯邦快遞、UPS、eBay、Google。顧客永遠是皇帝,最重要是如何能更好 地服務他們。例如Apple推出手機,令該股股價五年內上升435%。如你2002年7月投資Marvel,該公司日後竟能將漫畫變成大電影,包括 Spiderman、X-Men、Iron Man,而投資5萬美元在其身上,日後被迪士尼收購,將可收回81.4萬美元,上升十五點三倍!今天的投資策略便是買入這類高增長股,然後睇住它日漸長大 (萬一事與願違,便止蝕離場)!而不是買「過氣明星股」。投資是買未來,不是買過去。名氣愈大的股份,愈沒有投資價值。

據2009年美國統計數字,擁有財富超過10億美元或以上的家庭,去年財產總值升54%;至於財富少於100萬美元的家庭,去年財產總值只升5.8%。因 擁有10億美元或以上者主力投資股票,而財產不足100萬美元者主力仍在自住物業,但去年美國住宅樓價續跌。資本主義制度雖令GDP增長率較社會主義快, 但最大受惠者一定是富人而非普通人。發達容易、搵食艱難。如果1986年3月13日微軟上市時(當時每股21美元)買入一千股(21000美元),經過六 次拆細,今天已擁有1400萬美元財富,升值七百四十六倍;如在思科上市時投資10000美元,今天值992萬美元;如在2004年5月投資 Priceline.com,至今升值802%;如在2003年3月投資Quality Systems,至今升值1185%;2002年6月投資Marvel,至今升值1388%,還有Apple、eBay、騰訊、比亞迪……。

由1967年出社會做事開始,過去四十多年我老曹錯過的發達機會較掌握到的更多。例如金價由35美元升至850美元、樓價由67元一呎升到12000元一 呎、恒生指數由100點(因1970年1月才有恒指)升上32000點;1999年油價由10美元一桶升上147美元……東莞地皮由1995年的3萬元人 民幣一畝,升到今天300萬元人民幣一畝!在正確時刻正確地點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place, in the right time!),便可發達!2007年10月亦有人透過拋空美國金融股,到2008年底在一年內賺進幾十億美元。換言之,任何時刻都有發達機會。今時今日一 個大學生欲找一份月入12000元的工卻十分困難,今天如此,十年前亦如此。四十多年前我老曹剛離開學校時,作為一位英文中學畢業生,欲找一份300元月 薪的工,一樣十分困難。

三十歲前屬示威抗議主力

1970至99年,在六十七個國家中發生80%公民與政府衝擊中,有60%示威人口都是三十歲或以下。上述數字證明不是「80後」有問題,而是「30歲 前」有問題,即三十歲或以下的年輕人,無論在過去或現在、在什麼國家,都是對社會現狀不滿的主力。「50前後」一代在七十年代那時,何嘗不是走上街頭要求 「中文合法化、反貪污捉葛柏、支持元州仔漁民上岸、反對政府發展沙田新市鎮……。」七十年代示威抗議的年輕一代,今天已成為香港建制派的中堅分子,反過來 指摘「80後」?!這情況有如「婆媳問題」,做家婆的經常對兒子的老婆挑挑剔剔,做媳婦的亦對家婆看不順眼;直到媳婦自己做了家婆後,又會對自己兒子的老 婆同樣挑剔。七十年代我們是青年,曾對社會現狀不滿而示威抗議。今天我們成為建制派的一分子,面對青年人對今天社會現狀不滿而示威,為何不同情他們,反而 指摘他們?今天我們都做了別人的家婆,為何挑剔自己的媳婦?難道我們忘記了自己做人媳婦甚艱難的日子?

全球只有2%人口懂得如何建立財富,其餘98%人口皆不擅理財,形成整個社會氣氛對有錢人存有敵意。例如富人被政府抽最多的稅,卻成為政客經常攻擊的目 標,連平民亦憎人富貴;經濟下沉時,損失最大的亦是富人,但社會反認為富人應負擔更多更多。財富招人妒,因此財不可露眼。千萬不可誇富,保持低調乃最佳策 略。財富累積慢如蝸牛,失去易如反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