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3日星期五

誰 輸 了 錢 ?

TM 23 May
誰 輸 了 錢 ?

我有一段時間看好美國市場,因我相信這次按的鬧劇會頗快消退,但那並不表示我認為美國物業市場已經必然轉向。從香港的角度來看,我卻未覺異常惶恐。即使從美國經濟的角度來看,我不能將此與其他更具災難性的跌市比較。我認為,這帶來的衝擊與1987年時令港股跌價一半的情況相若,但到了 2008年的今日,還有多少人能夠記起當時造成危機的原因是甚麼?

所以當昨天有人問我,重申對美國次按問題的想法,而該問題背後是基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經明顯估計會錄得或已錄得10,000億美元的損失,我對此會作出甚麼回應。這是否已影響到我的判斷,而我的看法又會如何?

我的即時回答是,沒有損失過任何金錢。那麼這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學家,是如何決定有任何金錢上的損失,至少是無可挽回地消失了,更不用說是 10,000億美元。當然,在股市中每天也有贏家和輸家,但雙方都可互為抵銷,有投機者希望今天能夠沽出昨天買入的股份,可賺一筆快錢;與此同時,有部分炒家,其實是大部分炒家,卻不願止蝕離場,寧願繼續守住以期迅速扭轉劣勢,這些炒家其後或可賺取微利。那麼,到底誰是輸家?倘若存在輸家,那麼就會存在與之互為抵銷的贏家。

如果你在玩撲克,部分玩家可能贏了這一局,但其他玩家卻可能輸了,但其實整體來看,沒有損失任何東西,因為結果只是將輸家輸掉的錢轉移到贏家那裡。對於輸家來說何其不幸,但對於贏家來說卻是碰上好運!

如果你與我的看法相同,在過去一次又一次已證明,樓價會上漲。在這千禧年伊始出現負資產麻煩的時候,很多人被物業壓得喘不過氣來,當時物業的市值少於他們的按揭貸款。這些人悲嘆呼喊他們吃了虧,埋怨政府、迫使他們購買的賣方以及容許他們借貸的銀行。他們唯一沒有責怪的卻是他們本身的自私貪婪,他們認為,以槓桿形式運用他們的存款,他們或可賺取一筆財富。

儘管如此,今天只有極少數人被物業制肘,成為負資產,不是因為他們已出售其物業予另一買方,而是因為樓價已上漲,這是幾乎所有房地產的標準。事實上,英語表達的房地產物業(真實的物業)意味著這種變化的持續,而我毫不懷疑美國的樓價在未來十年將會上升,而那些所謂的受害者在任何情況下都緊守他們的房子後,會嘲笑自己的幸運。

但正如股市一樣,樓價亦會波動,而當一項置業有一天會處於虧損狀態的時候,在一段的時間內,便會出現名義溢利。這是價格波動,因為儘管價格波動,有關物業其實沒有分別,股份的情況亦然。這只是暫時的估值。如某人擁有匯控(5)的2,000股股份,儘管事實上匯控股價已減少了一半或增加了一倍,你仍會擁有 2,000股股份。

因此,當某人說美資銀行在物業按揭上正在虧損數萬億美元,那又怎麼樣呢?這僅是估值,這些同樣的物業三年後的估值將會截然不同,而在所有的情況下,有關估值可能將已消除任何暫時的損失。在那時將不會有任何損失。

然而,不僅是估值上的赤字,但在不同類別試圖限制樓宇按揭風險的對沖上,亦曾有巨額虧損。這是因為許多銀行貪婪,並曾試圖將這些從延長按揭貸款輕鬆賺來的金錢資本化,因此,這就像為這些超額交易購買保險。不過,正如一份保險交易,此等保證金是由一方(保險公司)轉移至另一方(受保人)的資金。這確實意味著有關的保險公司已賠錢,但只在受保人已收到那筆錢的情況下才算作實。這只是資金轉移。

如某人前往賭場,你便可能會準備輸錢,而當你確實賠錢的時候,責怪自己,而不是求神保祐,因為這只是另一種資金轉移,即由你身上轉移至賭場。實際上沒有失去金錢,因而沒有整體虧損。至於此等次按危機,或是許多這些對沖合約,即使賭場倒閉,以及有關資金歸於清盤人的受益人,實際上沒有金錢上的損失,因為某人已在某處拿走那筆錢。也許,這些對沖交易的受益人遲早會使用相同的所得款項幫助這些拖欠銀行擺脫困境,因為這實際上就像水一樣,會找到自己的水平。

沒有絶對的金錢損失,但會以某種方式轉到其他人的口袋中,就像物業沒有僅因為 業主付不起按揭分期付款以及有關物業被沒收而縮小。物業仍然存在,但業主已不同。

這就是為何我不同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所指的報告虧損。這亦是為何我完全相信此等明顯的混亂狀況將會自行清理,並且比這些像耶利米般的哭訴者預期所需的時間要快得多。

沒有留言: